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形影相弔





翻撿老照片,常使人無意間迷失在記憶中漂泊曠日,悲歡如潮,拍打著早已泛黃的印象。
Panaromio 相片網站,將於今年11月關閉,多少人、多少相片、多少往日痕跡,也將隨之在網站中消失,不禁令人唏噓的想起兩首歌:《送別》與《夢》

《送別》
詞:李叔同。曲:John Pond Ordway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送別》後兩段歌詞如今多被遺忘,但1935年原版錄音及1960年代小學音樂課本中,這部分歌詞是存在的。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雖悲,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去去莫遲疑








《夢》
詞:弘一大師 。曲:Stephen Foster

哀遊子煢煢其無依兮,在天之涯
惟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
夢偃臥搖籃以啼笑兮,似嬰兒時
母食我甘酪與粉餌兮,父衣我以彩衣
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淚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

哀遊子愴愴而自憐兮,弔形影悲
惟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
夢獨自出門辭父母兮,歎生別離
父語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語我以早歸
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淚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三十二、二十二 ...




三十二、二十二,不僅僅是個數字,還代表了現今尚存於世間的真實人物;這些數字,輕聲娓娓訴說著一段段不堪回首的渺遠記憶,卻又似鏗鏘大音般敲響著那些正在逐漸消亡的歷史傷痕。如果沒有人將這些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殘忍及伴隨而來的無盡苦果紀錄下來,世人將永遠遺忘這些故事細節,而只粗淺的認知歷史上曾有過的一個名詞,叫做「慰安婦」。

近日中國發表了一部記錄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慰安婦倖存者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該片已於2017978日,分別在澳洲、紐西蘭及美國,加拿大上映,紐約播放影院為曼哈頓時報廣場AMC Empire 25,帶領觀眾深入了解這些老人的故事以及她們當下的生活。這部影片中沒有激越,優美而緩慢中卻充滿著抑鬱之情,導演用人道及尊重的態度未強迫當事人回憶往事,而恰恰是那些沒有描述的記憶,更凸顯出隱含在悲苦中的殘忍與殘缺。

「三十二與二十二」是兩部不同時間拍攝的紀錄片,現今公開上映的「二十二」記錄了22位慰安婦倖存者的故事,她們是在2014年影片開拍之際中國大陸僅剩的22位倖存者。

日本八年侵華戰爭期間,至少20萬名中國女性被迫淪為日軍的性奴隸,對她們造成身體和心靈的傷害。電影通過對這些老人生活的真實記錄,旨在喚起民眾對她們的尊重及記錄下尚存的歷史實例,而非挑動任何對立話題。

導演郭柯曾在2012年著手製作紀錄短片「三十二」,講述名叫韋紹蘭的慰安婦倖存者的故事,當時全中國已公開身分的慰安婦倖存者為32人,到2014年開拍長紀錄片數字已減為22人。而影片上映之時只有九位老人還在世。深知這個數字最終會變為零的郭柯,記錄下了22位老人珍貴的影像資料,也真實表現這些倖存者在窮盡餘生尋找生命中的光明與美好,探討「活著」的意義。

拍攝團隊更出乎意料地發現,由於大批媒體每年到特定時間採訪這些慰安婦倖存者,平常在新聞上看到的說著「我不原諒日本人,我要他們認錯」,與其說是這些老人內心的想法,倒不如說是大眾眼裡她們的想法。郭柯說,「如果她是你的奶奶,你會忍心問她那段經歷嗎?」他直白表示:「走不出這段歷史的,不是這些老人,而是我們自己。」